首页>滚动 > >正文

王城岗遗址:看似高风亮节的禅让制背后的血腥真相(中)|今热点

燕王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他"好贤"、"行仁",对历史上尧舜禹禅让的传说非常仰慕,企图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一种君位任贤的制度,于是他听从了大臣鹿毛寿的建议,将燕国大权托付给了相国子之,同时还为了防止太子平及其属下不服,燕王哙还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子之,即将官僚的人事任免之权也交给了子之。子之南面而坐行君主之权,燕王哙向子之行臣子之礼,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裁决。

但燕王哙的理想化行为并没有带来一个好的结果。子之并未在燕国赢得尊重,反而引起了太子平等旧贵族的不服。三年之后,燕国大乱,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,但没有取胜。百姓却反戈攻击太子平,酿成了几个月的祸难,死者达数万人,众人恐惧,百姓离心。燕王哙、太子平及子之分别在这次大乱中死亡。第二年,赵武灵王送立太子姬平之弟姬职继燕王位,是为燕昭王,这场因禅让制而带来的荒诞闹剧才最终结束。


(资料图)

这之后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以禅让为名的权力更替,但是在实质上却逐渐变味,禅让制成为后来历代篡位者使其夺权合法化的一种固定模式。如王莽篡汉、曹魏代汉、司马氏夺魏、武氏代唐等历史上的著名的改朝篡位事件都是以禅让的名义。

但是我们再回到最初的原点,尧舜禹时期的禅让真的如《史记》中记载的这么大公无私和高风亮节吗?

西晋晋武帝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,一位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取了战国时期的魏襄王墓,得到墓冢内的竹简数十车,皆以古文(秦统一前的战国文字)记载,史称"汲冢书"。其中有记载夏商周年间的史书十三篇,晋人初名之《纪年》,经数次编订,称为《竹书纪年》。因成书时间较早,比《史记》更具真实性。

在(古本)《竹书纪年》中记载,尧帝年老之后,威望逐渐降低,于是舜趁机将尧囚禁在平阳,取代了尧的帝位,又把尧的儿子丹朱囚禁起来,让他们父子无法见面。

《竹书纪年》由于内容亡佚较多,未有对舜统治后期的记录,但结合史料可以推断出,由于大禹治水有功,在诸侯中声望已经远远超过了舜,因此在舜统治后期,舜的权力基本上已被架空,故《韩非子·说难》中说道:"舜逼尧,禹逼舜,汤放桀,武王伐纣,此四王者,人臣弑其君也"。

到了启即位,《竹书纪年》则冷冰冰的记载了一句话:"益干启位,启杀之"。由于益影响了启的帝位,启就把益杀了。——这就是禅让制背后血淋淋的真相。

历史上真实的禅让尚且如此,后世模仿的禅让制就更不必说了。在中国历史上,以禅让为名的权力更替多达数十次,除了"內禅"(即同姓相禅,大部分为父子或兄弟)之外,绝大多数禅让的背后都是血腥的历史。

在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山岗上,有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、兼有裴李岗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及商周时期的古代城市遗存,因地处当地人所称的王城岗(望城岗)之上,被称为王城岗城址。古城址依山傍水,东侧毗邻颍河支流五渡河,南邻颍河,北距嵩山仅8千米,西北距二里头遗址50千米,东南距传说中的"启都阳翟"(今河南省禹州市)约40千米。


​实地探访古城,用脚步丈量历史

标签:

相关阅读